經驗分享

  大學聯考參加的是理工科組,卻考上交大一個商科性質的學系,研究所念的是企業管理,高考考的是財務行政類科,在軍中也是擔任預算財務官,對於電腦資訊雖是心嚮往之卻是一直無緣接觸。


  在環保署從事了七年的秘書助理工作後,民國八十一年底由於主管的離職讓我有機會請調至業務單位,沒有經過什麼評估分析,我依興趣選擇到環境監測及資訊處的資訊科——以一般行政的視察職稱到了一個充滿分析師、設計師、管理師的工作環境。


  環保署成立初期資訊系統均在IBM大型主機系統開發,但是這種專屬的封閉性系統正逐漸被小型化、開放性、分散式的系統所取代。當時適逢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站網正在建立,併監測站的設置從義大利飛利浦公司進口了一部DEC的電腦主機,也是專屬系統,我就開始協助監測科有關監測系統的軟硬體開發維護工作。


  由於監測系統應用軟體是在義大利發展的,與本地的需求有相當的差距,承商義大利飛利浦公司已因測站的設置而虧損累累,相關人員早已撤離,在沒有人教也沒有人問的情況下,我自行摸索VMS作業系統、ORACLE資料庫、C程式語言,靠著查看手冊與從嘗試錯誤中學習,自動監測系統的許多日常作業需求終能獲得滿足,並且自動化作業。隨著新的技術發展,系統軟硬體並逐年更新——安裝通訊軟體連上網際網路、VMS作業系統版本更新、資料庫系統升級,並配合自行開發主從架構的查詢系統,一般民眾、媒體可透過全球資訊網的流覽器查知最新的空氣品質狀況,取得授權帳號的環保機關可查得監測資料庫內詳細的監測資料,環工學者則可透過檔案傳輸取得大量歷史數據做分析研究。


  以下是四年多來轉至資訊領域的一些工作心得,僅管可能是些老生常談的東西,卻是自己重要的心得:

  1. 學習永不嫌遲,不學則永遠不會,學習一套即將遭淘汰的主機專屬系統似乎不太值得,但是能擁有大型主機的管理經驗畢竟是很重要的,且反過來想,開放性系統大家都會,專屬系統只有你會,正顯示自已的重要性。
  2. 興趣是相當重要的,由於有興趣自然樂在工作,且會從自己技術的進步中獲得成就感,而這是不需尋求外人來肯定的。
  3. 資訊是為業務來服務的,惟有深入了解業務的作業面才能提供電腦化的協助,電腦化只是手段,業務績效的提升才是目的。
  4. 電腦化應配合工作流程的調整與合理化才能發揮最大效果,但有些人害怕電腦化後職務被裁撤,有些人對電腦操作學習心懷恐懼,有些人則擔心喪失資訊掌控的地位,故電腦化一方面需要高層的強力支持,一方面需尋求化解阻力,例如增加教育訓練、工作輪調等。
  5. 資料要經加工處理才能產生有用的資訊,不正確的資料經電腦處理後則可能產生誤導的資訊,自動監測儀器每日做校正,定期做保養,每季做功能查核,每小時傳回的數據並需經電腦內部的驗證手續來篩除不合理的測值,也就是說數據的品管與品保相當重要。
  6. 電腦不是萬能的,用網際網路來聽廣播,用光碟機來看VCD電腦,雖可行但總不如收音機、錄影機經濟,效果也不如。電腦可以提供你各種簡報類型與大綱的建議,但是簡報的實際內容仍得自己去寫。
  7. 開放性的標準是進步的動力,IBM相容的個人電腦因此打敗了蘋果電腦,TCP/IP的通信協定,HTML的文件標示語法,JAVA的程式語言因大家遵守這些標準,使資料可以互通,全球資訊網得以風行。我們將監測系統各項報表統一改為A4大小的格式,不僅方便儲存,且改用雷射印表機擺脫了點陣式印表與連續報表紙的許多缺點。
  8. 系統開發是動態的過程,時代在變,作業型態在變,資訊應用系統也配合在變,故永遠沒有完美的系統存在,所謂大事從小做起,一步一腳印。我在程式設計時總是每完成一小段即先編譯除錯完成後再繼續下一子程式的撰寫,這樣在逐步完成一大型程式時可以大幅減低除錯的困難。
  9. 技術的進步日新月異,故不可故步自封,但也不宜好高鶩遠,資訊的領域一直有新的技術與產品推出,資訊人員之間其專精的領域可能也有相當的差別,面對眾多的新產品,我學習的原則是掌握主流,專而不雜,例如採用固定的文書處理軟體、繪圖軟體,版本則隨著更新,雖然無法博覽眾家之優劣,但是許多經驗得以累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但是要依業務需要來學習,否則一直在學習而無時間實際應用,不僅無法產出績效,其學習效果也難落實。
                    --86年6月寫於公務人員訓練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