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訊稿【焦點話題】

─從安和國小事件談兒童創傷─

 

李開敏  老師

安寧照顧基金會講師

意外列居美國五到十四歲兒童十大死因的榜首;交通意外、遊戲場所或騎腳踏車等佔所有學齡兒童死亡的百份之四十一。國內屢傳兒童意外喪命事件,數起校園危機,更是令人矚目。當安和國小六月發生校園意外傷亡事件後,該校輔導室迅速地聯絡了靖娟基金會,經諮詢後,把握第一時間進行篩檢和團輔,本文是以6/16、20我和雪琴(國北師諮商輔導中心老師)協同帶領的兩次學生團體輔導,作為討論重點。

 

黃同學被不慎放了手煞車的卡車輾過身亡,而全校不少師生目睹了事件的發生、或後來的急救死亡過程,這種特殊死亡情境造成創傷的因素有:Œ突發性─完全非預期,如團體中好幾個孩子在一週後仍一臉茫然、難以置信的說:「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還以為他在和我們玩…」、「我看大家圍過去看,沒想到都是血,好可怕…」,毀滅性─「護士阿姨急救也救不了他」,Ž可預防性─「如果車子上鎖、拉了手煞車…」、「如果另一男童未爬入…」,親臨目睹死亡的震驚衝擊─「我們的距離好近,大家圍在旁邊看」,一個孩子用黏土創作了一幅「急救」圖,將當時目睹的恐怖景象透過藝術活動完全呈現。總括而言,創傷的概念是指「一種不舒服和壓力的情緒狀態,源自一個異常災難致命經驗的記憶,這個經驗粉碎了倖存者原有不會受到傷害的感受。

 

團體過程說明

 

次小團體輔導,因為限於時間(一次約二小時),目標以Œ了解死亡─包括死亡的普遍性、不可逆性(生理部分),認識與表達情緒Ž平安儀式─紀念與復原為主。參與的還有靖娟的慧華、一位安和國小藝術治療團的志工媽媽。

 

 

團體一(9人,一年○班)

團體二(11人、混齡一∼三年級)

轉介

來源

○班導師要求

(最靠近目睹現場的班級)

輔導室篩選PTSD問卷反應較高分者

場地

遊戲室木板地

輔導室會議室(圍坐長桌)

活動

團體、老師介紹─平安課(針對校園發生意外)

以精油噴霧互祝平安

大腦體操的平衡、放鬆紓壓

  動作(交叉/庫式掛勾)

繪圖(事發後我的心情)

分享/個人發表

與孩子共同閱讀“我永遠愛你”(應成員要求)

討論孩子曾經經歷的死亡經驗、寵物、死亡的生理現象、屍體處理、孩子的心理反應

教導摺紙鶴(應成員要求)

各自選擇遊戲室玩具(應成員要求)─拼圖、串珠

串平安珠(祝你平安、祝我平安)

嗅平安袋(柑橘星星/薰衣草月亮)

結束儀式─重複掛勾動作(保佑我平安,送出平安球給黃同學、學校、自己)

離開前送每位小朋友平安結

團體、老師介紹─平安課(針對校園發生意外)

大腦體操的平衡、放鬆紓壓

  動作(交叉/庫式掛勾)

以精油噴霧互祝平安

創傷教育─邀請孩子定義何謂意外事件,分享曾經經歷的意外:摔到水溝、從樓梯上摔下

針對此次校園意外,分享對個人的影響

藝術創作─黏土、摺紙、繪畫(孩子自選)

創作過程中討論、互動─惡夢、死亡主題

死亡教育,帶領者說“蜻蜓的故事”

個人創作分享、發表

結束儀式─重複掛勾動作(保佑我平安,送出平安球給黃同學、學校、自己)

離開前送每位小朋友平安結,在上滴安神精油

 

 

死亡的討論至少半數的孩子都有寵物死亡的經驗,孩子也能描述死亡的生理現象:「變硬」、「停止呼吸」、「心臟停止」、「變冷」,大部分孩子認為死亡可怕是因為會變鬼,而這些訊息來自媒體,也有小朋友抱怨家長愛看鬼片、靈異報導,特別在這段期間令他們十分害怕。團體一的孩子,創傷後情緒的表達十分簡單,問及事發至今的心情,一位孩子說「高興」,每個孩子都畫「高興」,然而細看有些圖的繪製過程,反應了「高興」是他們希望的,實際上是先有好幾個哭臉、再將之改為笑臉,直接問到是否有哭泣、惡夢,孩子都能舉手,再了解哭是因為難過、傷心、害怕?孩子也澄清是害怕,有一位孩子說是「痛苦」,多數的惡夢和鬼、妖怪有關。

 

第二個團體因為有二、三年級的同學,且物理環境是長桌,每人有固定座位,且有些和逝者認識或是同班,因此創作活動能專注進行,對創傷影響的呈現也較深入,如一幅黏土主題「急救」把當時目睹的護士給流血的同學急救無效表露無遺,另一位「有人跟著我」,傳達事發之後一直覺得有人在身後跟著,但並非真的有人,只是一種感覺,經詢問,孩子並不會特別害怕,一位摺黑紙鶴的同學說夢到逝者來向他說:「我死的好冤枉」,有二位同學表示對肇事的同學感到生氣,也有反應創傷畫面再現的,有一個孩子的圖是「玩球」,對他而言,更重大的失落是事發後老師因擔心下課後孩子自由活動,而取消了下課遊玩的時間,有個孩子創作的是彩虹,祝福學校。活動過程中連我有四位成人在桌子的不同角落關注孩子,鼓勵他們彼此對話,也談及家人的反應,少數家長十分關心、支持和陪伴孩子,但更多家長阻斷孩子的討論,不  能說死或這次意外,也有孩子父親不在國內或由單親媽媽照顧,支持系統不一。

 

團體二因為活動中分享很多媒體鬼怪和死亡的聯想,因此帶領者說了一個“蜻蜓的故事”,提供一個更寬廣的架構思考死亡,故事簡短,從小水蟲定期會消失,彼此相約誰離開需回來告知去處,然而當主角發生了身體變化,一陣蛻變後,竟然長出翅膀飛出水面,成為蜻蜓,牠雖想信守諾言回去告知,但身體一再被水彈回,故事隱喻「死亡是一個小水蟲無法預見的改變」,擺脫恐怖、可怕的死亡刻板印象。

 

團體一中有一位孩子十分躁動,有習慣性的攻擊、自傷行為(用頭撞牆),輔導室老師在前一次團體中也備受其干擾,團體進行前15分鐘,他的干擾不斷,帶領者決定必須處理而使用強力約束(從後抱住他),要他約定「不可傷害自己或打擾別人」,他抗爭「為什麼?撞牆又不會痛」,帶領者仍手腳並用使出全力,和他堅持數分鐘,對抗他的掙脫,直到他和我勾手協定同意。這段期間,另一位協同帶領者帶其他孩子複習大腦體操,約好後他終於安靜進入繪圖及其他活動,並和輔導老師分享很多害怕、惡夢。

 

文獻報導創傷前心理健康是影響復原的因素之一,這位同學原本在班級偶有上述行為,但團體中其行為嚴重影響個人安全及團體進行,可能是創傷經驗致其失序行為惡化,團體結束後強烈建議輔導室必須和家長溝通,促成其就醫。

 

團體中看兒童創傷後復原力

 

一、對活動的開放與主動

兩次團體原估計要下課十分鐘,但徵求孩子意見均表示不必下課,主動精神十分可貴,如「我要學摺紙鶴」、「等我」。

團體一的孩子意見很多,我也完全尊重他們,比如讀故事書他們也要唸,就輪流,一年級孩子閱讀緩慢,但他們勇於嘗試不怕唸錯,其中一段我因時間壓力唸太多,還被指正。

 

二、團體中的彼此支持、互助

對有干擾行為的那位同學,團體一的反應是包容多於排斥,摺紙活動時,同學關心他未跟上,特別提醒老師等他。

串平安珠有孩子沒參與,其他孩子願意分享,兩人共拿一串進行儀式。

 

三、自發性高、立即正面回饋

對自然芳香的好感,團體一毫不掩飾,一位孩子把香包袋按鼻猛吸不放,令人莞爾,結束儀式進行中(平安操、安心球),一位孩子叫說「什麼都沒有了」,細問下紛紛說「惡夢沒有了」、「痛苦沒有了」、「害怕沒有了」…,看到孩子滿足的笑容,對帶領者是最大的回饋。

 

結語:

安和國小的不幸事件,如同其他意外,構成不尋常的創傷情境,會引發許多間接受創者(目睹師生)的強烈反應,如心理層面的恐懼、害怕、不安,行為層面的躁動、攻擊、退縮,或認知層面的思緒盤繞、注意力不集中、問題解決能力受阻,或生理層面的緊張、惡夢。

 

創傷處理最重要的方向是對個人增權(empowerment),使當事人從創傷經驗的影響中得到解放。團體輔導透過傾聽、接納、支持、教育,將創傷經驗帶入意識層面,回顧整理,辨識認可各種身心反應,更透過身體感官知覺的活化滋潤,配合平安主題的儀式活動,提供主控經驗以平衡無力、恐怖、無助的創傷經驗。

 

兒童的情緒健康和身體安全,是同樣嚴肅且重要的議題,對低年級兒童來說,創傷後成人的關懷、穩定、堅定、尊重、鼓勵、重建一個安全支持的環境,讓兒童「說他們的故事」,得到關注、了解,加上圖書繪本、藝術、音樂、肢體活動,開放禁忌問題的討論。安和國小的輔導室、志工媽媽和靖娟同仁所投注的心力、時間令人感佩,更相信這一切努力在緩解創傷對兒童的影響上會留下重要的痕跡。

 

參考書目:

死亡與喪慟─兒童輔導手冊,李閏華等譯,心理出版社,2001

危機介入與創傷反應─理論與實務,黃惠美等譯,心理出版社,1998

與悲傷共渡─走出親人遽逝的喪慟,許玉來等譯,心理出版社,2002